【不求闻达故事来源是什么】“不求闻达”一词源自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,是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中所写的一句名言。这句话表达了诸葛亮淡泊名利、不追求声名显赫的高尚情操。本文将对“不求闻达”的出处、含义及文化影响进行简要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不求闻达”最早出自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中的《出师表》。原文为:“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,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,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,不效,则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灵。若无兴德之言,则责臣之慢,以彰其咎;陛下亦宜自谋,以咨诹善道,察纳雅言,深追先帝遗诏。臣不胜受恩感激,今当远离,临表涕零,不知所言。”
其中,“不求闻达”指的是诸葛亮并不追求名声和地位,而是专注于辅佐刘备、匡扶汉室。这种精神体现了古代士人的理想人格,也成为了后世推崇的典范。
二、表格:不求闻达相关资料汇总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中的《出师表》 |
原文 | “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……不求闻达于诸侯。” |
含义 | 不追求名声和地位,注重实际贡献与责任 |
作者 | 诸葛亮(蜀汉丞相) |
背景 | 诸葛亮在北伐前向刘禅上书,表达忠诚与责任感 |
文化意义 | 体现士人淡泊名利、忠君报国的精神 |
后世影响 | 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推崇的品德典范 |
三、结语
“不求闻达”不仅是诸葛亮个人品格的写照,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缩影。它提醒人们,在追求事业与理想的过程中,应保持谦逊与淡泊,不被虚名所累。这一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,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