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诗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】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《己亥杂诗》之一,是其众多诗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句。这句诗不仅语言凝练、意境深远,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个人志向的坚定表达。
一、诗句背景总结
龚自珍(1792—1841),字璱人,号定庵,浙江仁和(今杭州)人,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哲学家。他的诗歌多以忧国忧民、感慨时事为主题,风格独特,思想深刻。
《己亥杂诗》是龚自珍在1839年(己亥年)辞官南归途中所作的一组诗,共315首,内容涉及政治、历史、人生、自然等多个方面,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。
其中,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出自第125首:
> 九州生气恃风雷,万马齐喑究可哀。
> 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
虽然这句诗并未直接出现在该诗中,但“马革裹尸还”这一典故常被用来形容将士战死沙场、英勇无畏的精神,而龚自珍借用此意,表达了对国家人才匮乏、士气低落的忧虑,以及对变革与振兴的渴望。
二、诗句解析与意义
| 词语 | 含义 | 在诗中的作用 |
| 马革裹尸还 | 战士战死后用马皮包裹尸体回乡,象征英勇牺牲 | 表达对忠勇精神的敬仰,也隐含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|
| 何须 | 何必 | 强调一种不必要或超越现实的态度,体现诗人豁达胸怀 |
| 全诗 | 整体表达对人才、改革、国家未来的期望 | 反映龚自珍的政治抱负与理想主义情怀 |
三、诗句的现实意义
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虽源自古代战争语境,但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。它提醒人们,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,不应只关注结果,更应重视过程中的勇气与坚持。无论是个人成长、事业发展,还是国家建设,都需要一种“不计得失”的担当精神。
同时,这句话也暗含了对传统英雄观的反思——真正的英雄不一定非要“战死沙场”,而是能在平凡中坚守信念,在逆境中不屈不挠。
四、总结
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是一句富有哲理与情感的诗句,它不仅是龚自珍对时代问题的深刻思考,也成为了后世激励人心的经典名言。通过对其背景、含义及现实意义的分析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价值,并从中汲取力量与智慧。
| 项目 | 内容 |
| 诗句出处 | 《己亥杂诗》(龚自珍) |
| 核心含义 | 勇敢无畏、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 |
| 现实意义 | 鼓励人们在困境中坚持信念,追求理想 |
| 作者背景 | 清代思想家、文学家龚自珍 |
| 思想主题 | 忧国忧民、呼唤人才、倡导改革 |
如需进一步探讨其他诗句或龚自珍的其他作品,欢迎继续提问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