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锲而不舍这个成语出自哪里】“锲而不舍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做事坚持不懈、不轻言放弃的精神。那么,这个成语究竟出自哪里呢?下面将从出处、含义、用法及延伸内容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锲而不舍”最早见于《荀子·劝学》篇,原文为:“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意思是:如果中途停止,即使是腐烂的木头也无法折断;如果坚持不懈,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。这句话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,也奠定了“锲而不舍”这一成语的核心意义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锲而不舍”多用于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时,能够持续努力、永不放弃的精神状态。它不仅用于个人成长,也广泛应用于学习、工作、科研等多个领域。
此外,该成语还被许多名人引用,如鲁迅、毛泽东等,进一步提升了其文化影响力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锲而不舍 |
出处 | 《荀子·劝学》 |
原文 | “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 |
含义 | 比喻坚持不懈,不轻易放弃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做事有毅力、有恒心,尤其在克服困难时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。 |
文化影响 | 被广泛引用,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努力的重要精神象征。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教育、职场、科研等领域,鼓励人们持之以恒。 |
三、结语
“锲而不舍”不仅是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,更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。无论是在学习、工作还是人生道路上,这种坚持不懈的态度都值得我们去践行和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