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孟子公孙丑原文及翻译】《孟子·公孙丑》是《孟子》一书中的一篇,主要记录了孟子与弟子公孙丑之间的对话,内容涉及政治、伦理、人性等方面的思想。这一篇中,孟子提出了“仁政”、“民本”等重要思想,并探讨了君子的修养与治国之道。
以下是对《孟子·公孙丑》原文及其翻译的总结与对比,便于读者理解其核心思想。
一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| 原文 | 翻译 |
| 公孙丑问曰:“夫子当路于齐,管仲、晏婴之功,可复许乎?” | 公孙丑问道:“先生如果在齐国掌握大权,能否像管仲、晏婴那样建立功业呢?” |
| 孟子曰:“子诚齐人也,知管仲、晏婴而已矣。” | 孟子说:“你确实是个齐国人,只知道管仲、晏婴罢了。” |
| “或问乎曾西曰:‘吾子与子路孰贤?’ 曰:‘吾子之贤,过子路远矣。’ 曰:‘然则管仲、晏婴之功,何如?’ 曰:‘彼,人杰也;而丘,亦人杰也。夫何加焉!’” | 有人问曾西:“你和子路谁更贤能?” 曾西说:“我比子路强多了。” 又问:“那么管仲、晏婴的功绩如何?” 曾西说:“他们是杰出的人才;而孔子,也是杰出的人才,有什么差别呢?” |
| “孟子曰:‘子服尧之服,诵尧之言,行尧之行,是尧而已矣。’” | 孟子说:“穿尧的衣服,讲尧的话,做尧做的事,那就是尧了。” |
| “子服桀之服,诵桀之言,行桀之行,是桀而已矣。” | 如果穿桀的衣服,讲桀的话,做桀的事,那就是桀了。 |
| “夫子之谓也。” | 这就是所说的先生您啊。 |
| “天下有道,以道殉身;天下无道,以身殉道。” | 天下有道时,就用道来成就自己;天下无道时,就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道。 |
| “不以所长者病人,不以所短者病贤。” | 不用自己擅长的去伤害别人,也不用自己不擅长的去责难贤人。 |
| “如欲平治天下,当今之世,舍我其谁也?” | 如果想要治理天下,在当今这个时代,除了我还有谁呢? |
二、
《孟子·公孙丑》通过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,表达了孟子对理想人格、治国理念以及个人责任的看法。文中强调:
-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:一个人的行为、语言和衣着都应符合圣人的标准。
- 仁政思想:治理国家应以民为本,施行仁政,而非依靠权术。
- 自信心与责任感:孟子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,认为自己是实现天下太平的关键人物。
- 反对功利主义:他批评只注重功业而不重道德的做法,主张以道为本。
此外,孟子还提出“以道殉身”与“以身殉道”的观点,强调在不同社会环境下,君子应有不同的担当与选择。
三、结语
《孟子·公孙丑》不仅展现了孟子的政治抱负与道德理想,也体现了他对人性、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。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比较,孟子强调了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,倡导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观。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启发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追求正义与道德的平衡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