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谁写的】一、
“青山有幸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”这句诗出自清代著名文学家、史学家龚自珍之手。这句话表达了对忠义之士的敬仰之情,认为他们死后能够安葬于青山之中,是莫大的荣幸,不必像古代将士那样战死沙场、用马革包裹尸体归乡。
该诗句常被用于纪念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,也常出现在历史题材的作品中,如《鹿鼎记》等。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忠烈的尊重,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“死得其所”的价值观。
以下是对该诗句来源及背景的详细梳理: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句子原文 | 青山有幸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 |
出处 | 清代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 |
作者 | 龚自珍(字璱人,号定庵) |
诗名 | 《己亥杂诗》 |
诗体 | 七言绝句 |
背景 | 龚自珍在1839年(己亥年)辞官南归时所作,共315首,反映其思想与情感 |
意义 | 表达对忠义之士的崇敬,认为他们死后能葬于青山,胜过战死沙场 |
常见引用 | 多用于纪念烈士、英雄人物,如《鹿鼎记》中韦小宝对陈近南的怀念 |
现代使用 | 常见于历史文章、影视作品、纪念碑文等 |
相关典故 | “马革裹尸”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,指战死沙场,以马皮包裹尸体归葬 |
三、延伸说明
龚自珍作为晚清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家,他的诗歌往往蕴含深刻的社会批判与个人情感。《己亥杂诗》是他辞官南归时所作,内容多为抒发情怀、讽刺时政、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。
“青山有幸埋忠骨”一句,表面上是赞美忠臣烈士的英灵得以安息于青山之间,实际上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不公、忠良难遇的感慨。而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则是一种反问,强调忠义之士不应以牺牲生命为代价,而是应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安葬。
四、结语
“青山有幸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”是龚自珍在《己亥杂诗》中表达的一种深切情感与人生观。它不仅是对忠烈的颂扬,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。这一诗句因其深刻的内涵与优美的语言,至今仍被广泛引用与传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