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塞上曲古诗】《塞上曲》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,属于其“塞上曲”组诗中的一篇。该诗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边疆战士的英勇与艰苦,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是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。
一、
《塞上曲》通过描写边关将士在艰苦环境中的生活和战斗,展现了他们的忠诚与坚韧。诗中既有对自然环境的刻画,也有对战争场面的渲染,体现了作者对边疆将士的敬仰之情。同时,诗中也流露出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同情与无奈。
二、诗歌原文
> 《塞上曲》
> 胡角引北风,寒衣待天晓。
> 玉门山嶂几千重,大漠穷秋塞草空。
> 去年何时,胡兵犯我境。
> 将军战死,士卒困于营。
> 战鼓声未歇,旌旗已飘零。
> 万里长征人未还,孤城遥望泪空垂。
三、关键信息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诗名 | 塞上曲 |
作者 | 王昌龄(唐代) |
类型 | 边塞诗 |
主题 | 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、战争的残酷、对和平的向往 |
诗风 | 雄浑悲壮,语言简练 |
重点意象 | 胡角、北风、玉门山、大漠、战鼓、旌旗 |
情感基调 | 悲凉、沉郁、哀婉 |
诗中人物 | 将军、士卒、边民 |
诗歌结构 | 四句一节,共四节 |
代表意义 | 边塞诗的经典之作,反映唐代边疆生活的真实写照 |
四、艺术特色
1. 意象丰富:诗中运用了“胡角”、“北风”、“玉门山”等典型的边塞意象,营造出浓厚的边地氛围。
2. 情感真挚:通过对将士们艰苦生活的描写,表现出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。
3. 语言凝练:诗句简洁有力,不事雕琢,却富有感染力。
4. 结构紧凑:全诗层次分明,从环境到人物,再到情感表达,层层递进。
五、历史背景
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,当时边疆战事频繁,朝廷重视边防建设。《塞上曲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,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边疆战争的关注和对将士的关怀。
六、后世评价
后人多称赞《塞上曲》为边塞诗中的佳作,认为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,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。清代学者沈德潜曾评:“此诗气格苍凉,情致深沉,为边塞诗之翘楚。”
结语:
《塞上曲》作为一首经典的边塞诗,不仅展示了唐代边疆将士的英勇形象,也寄托了诗人对和平的期盼。它以简练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打动人心,成为后世传颂的文学瑰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