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口技原文及翻译】《口技》是清代文学家林嗣环所著的一篇散文,文章通过描写一位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,展现了声音的生动与逼真,体现了古代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。以下为《口技》的原文、译文以及。
一、原文:
京中有善口技者。会宾客大宴,于厅事之东北角,施八尺屏障,口技人坐屏障中,一桌、一椅、一扇、一抚尺而已。众宾团坐。少顷,但闻屏障中寂,无敢哗者。
遥闻深巷中犬吠,便有妇人惊觉欠伸,其夫呓语。既而儿醒,大啼。夫亦醒。妇抚儿乳,儿含乳啼,妇拍而呜之。又一大儿醒,絮絮不止。当是时,妇手拍儿声,口中呜声,儿含乳啼声,大儿初醒声,夫叱大儿声,一时齐发,众妙毕备。
满堂宾客无不伸颈,侧目,微笑,默叹,以为妙绝。
未几,夫齁声起,妇拍儿亦渐拍渐止。微闻有鼠作作索索,盆器倾侧,妇梦中咳嗽。宾客意少舒,稍稍正坐。
忽一人大呼“火起”,夫起大呼,妇亦起大呼。两儿齐哭。俄而百千人大呼,百千儿哭,百千犬吠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,火爆声,呼呼风声,百千齐作;又夹百千求救声,曳屋许许声,抢夺声,泼水声。凡所应有,无所不有。虽人有百手,手有百指,不能指其一端;人有百口,口有百舌,不能名其一处也。
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,奋袖出臂,两股战战,几欲先走。
忽然抚尺一下,群响毕绝。撤屏视之,一人、一桌、一椅、一扇、一抚尺而已。
二、翻译:
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的人。一次,他受邀参加一场盛大的宴会,在厅堂的东北角设置了一道八尺长的屏风,口技艺人坐在屏风内,只有一张桌子、一把椅子、一把扇子和一块拍板。客人们围坐在一起。过了一会儿,只听见屏风内一片寂静,没有人敢大声喧哗。
远远地听到深巷中狗叫声,接着有一位妇人被惊醒,打了个哈欠,她的丈夫在梦中说话。不久,孩子醒来,大声啼哭。丈夫也醒了。妇人一边拍着孩子,一边轻声哄他。孩子含着乳头哭,妇人一边拍一边哼。又有一个大孩子醒来,不停地唠叨。这时,妇人的拍打声、嘴里哼的声音、孩子含乳哭的声音、大孩子刚醒的声音、丈夫责备大孩子的声音,同时响起,各种声音都表现得惟妙惟肖。
满堂的宾客都伸长脖子,侧着头看,微笑着,默默地赞叹,认为这是绝妙的表演。
不久,丈夫打起了鼾声,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变小并停止了。隐约听到老鼠窸窸窣窣的声音,盆子翻倒的声音,妇人梦中咳嗽的声音。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些,逐渐端正了坐姿。
突然有人高声喊:“着火了!”丈夫立刻起来大喊,妇人也跟着起来大喊。两个孩子一起哭了起来。片刻之间,成百上千的人喊叫,成百上千的孩子哭闹,成百上千的狗吠叫。中间夹杂着用力拉扯、房屋倒塌的声音,爆裂声,呼呼的风声,各种声音同时响起;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呼救声,拖拽房屋的声音,抢夺声,泼水声。所有应该有的声音,没有一样没有。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,每只手有上百根手指,也不能指出其中一种声音;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,每张嘴有上百条舌头,也无法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。
于是,宾客们都变了脸色,离开座位,挽起袖子露出手臂,双腿发抖,几乎想要提前逃跑。
忽然,拍板一响,所有声音都消失了。撤去屏风一看,原来只有一个人、一张桌子、一把椅子、一把扇子和一块拍板罢了。
三、(表格形式)
项目 | 内容概要 |
作者 | 林嗣环(清代) |
体裁 | 散文 |
主题 | 通过口技表演展现声音的逼真与技艺的高超,体现民间艺术的魅力 |
背景 | 宴会场景,口技艺人用简单道具模拟多种声音 |
表演内容 | 模拟家庭生活、火灾等场景,声音层次丰富,令人身临其境 |
客人反应 | 从安静聆听,到紧张害怕,最后惊叹不已 |
结尾 | 道具简单,突出技艺精湛,呼应开头 |
艺术特色 | 善用细节描写,语言生动,节奏紧凑,富有画面感 |
四、总结
《口技》不仅是一篇描写技艺的文章,更是一篇展示语言艺术和想象力的作品。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,作者将一个简单的口技表演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。文章结构清晰,情节跌宕起伏,读来引人入胜,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妙之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