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视死忽如归的上一句诗是什么】“视死忽如归”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《己亥杂诗》之一,是一句极具悲壮色彩的诗句,表达了诗人面对生死时的豁达与坚定。那么,“视死忽如归”的上一句诗是什么呢?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答案。
一、
“视死忽如归”出自清代龚自珍的《己亥杂诗·其五》,全诗如下:
> 浩荡离愁白日斜,
> 吟鞭东指即天涯。
> 落红不是无情物,
> 化作春泥更护花。
其中,“视死忽如归”并非原诗中的句子,而是后人常误记或引用的表达方式。实际上,该句出自龚自珍的另一首诗——《己亥杂诗·其九》:
> 九州生气恃风雷,
> 万马齐喑究可哀。
> 我劝天公重抖擞,
> 不拘一格降人才。
但“视死忽如归”最常被提及的出处是《己亥杂诗·其五》中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这一句,因其意境深远,常被引申为一种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。不过,若严格按字面意义来看,“视死忽如归”并非出自龚自珍,而是源于《后汉书·王充传》中的“视死如归”。
因此,关于“视死忽如归”的上一句诗,需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诗句 | 出处 | 上一句诗 | 说明 |
视死忽如归 | 《后汉书·王充传》 | 意气之盛,可谓猛矣 | 此句为古文,非诗歌形式,常见于历史文献中 |
视死忽如归 | 龚自珍《己亥杂诗·其五》 | 落红不是无情物 | 实际上“视死忽如归”并非原诗内容,可能是误传或引申用法 |
视死忽如归 | 现代引用 | 无直接上一句 | 多用于表达牺牲精神,常脱离原诗背景 |
三、结语
“视死忽如归”虽常被误认为出自龚自珍的《己亥杂诗》,但实际上其最早出处为《后汉书》,表达的是对生命和理想的超然态度。在现代使用中,该句多用于强调为理想或信念而勇敢赴死的精神,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。了解其真实出处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其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