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下里巴人的故事】“下里巴人”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,常用来比喻通俗、大众化的艺术或文化作品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,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分层与艺术审美。
一、成语来源
“下里巴人”最早出自《楚辞·宋玉对楚王问》。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,楚国大夫宋玉在回答楚王关于自己为何不被百姓喜欢的问题时,提到自己所作的曲子高雅难懂,而“下里巴人”则通俗易懂,深受百姓喜爱。
原文如下:
> “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……故鸟有凤而鱼有鲲,兽有麒麟,禽有凤凰,物之神圣者也。……夫圣人者,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。……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高雅的音乐(如《阳春白雪》)听众很少,而通俗的音乐(如《下里巴人》)则广受欢迎。后来,“下里巴人”逐渐成为形容通俗文化的代名词。
二、成语含义
“下里巴人”原指民间流行的歌曲,后引申为通俗、大众化、贴近生活的文化形式。与之相对的是“阳春白雪”,代表高雅、精致的艺术风格。
三、总结对比
项目 | 下里巴人 | 阳春白雪 |
出处 | 《楚辞·宋玉对楚王问》 | 同上 |
原意 | 民间通俗歌曲 | 高雅艺术歌曲 |
现代含义 | 通俗文化、大众艺术 | 高雅艺术、精英文化 |
使用场景 | 描述接地气、易于理解的作品 | 描述高难度、专业性强的艺术 |
文化定位 | 贴近生活、群众基础广 | 需要较高审美能力欣赏 |
四、现代应用
在今天,“下里巴人”常用于形容那些贴近大众、语言通俗、内容易懂的作品。例如,一部电影如果情节简单、人物鲜明,就可能被称为“下里巴人式”的作品。这种说法并不带有贬义,而是强调其亲民性和传播力。
同时,这一成语也提醒我们: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不同层次的作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受众。
通过了解“下里巴人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艺术与大众关系的看法,也能更全面地欣赏不同风格的文化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