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凤歌笑孔丘的典故】“凤歌笑孔丘”这一典故源自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,主要记载于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和《庄子》等文献中。它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时,遇到一位隐士——接舆(或称陆通),此人以高洁之志、不仕之态著称。他面对孔子的问政与劝谏,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,并以“凤歌”表达对世俗政治的不屑与讽刺。
一、典故概述
“凤歌笑孔丘”指的是春秋时期,孔子在鲁国游历后,前往楚国途中,遇到一位名叫接舆的隐士。此人披发佯狂,行走于山林之间,不问世事。当孔子向他请教治国之道时,他却以“凤歌”回应,意指自己如凤凰般高洁,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。他的行为被后人视为对孔子儒家思想的一种讽刺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思考。
二、典故来源
书名 | 作者/出处 | 内容简述 |
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 | 司马迁 | 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遇见接舆,接舆以凤歌讽喻孔子 |
《庄子》 | 庄周 | 通过寓言形式描写接舆的高洁与超脱 |
《论语》 |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| 虽未直接提及“凤歌”,但体现了孔子与隐士的对话精神 |
三、典故寓意
方面 | 解释 |
隐士精神 | 接舆代表了古代文人中追求自由、远离尘嚣的理想人格 |
对儒学的反思 | 接舆的行为被视为对儒家入世思想的一种质疑 |
文化象征 | “凤”象征高洁、不屈,常用于比喻有德之人 |
历史影响 | 成为后世文人批评现实、表达理想的重要符号 |
四、后世评价与引用
人物/作品 | 评价内容 |
韩愈 | 在《送孟东野序》中借“凤歌”表达对贤者的赞美 |
苏轼 | 在诗文中多次提到“凤歌”,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|
王安石 | 在《明妃曲》中借古讽今,暗含对“凤歌”的理解 |
五、总结
“凤歌笑孔丘”不仅是古代文人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思考,也是中国文化中“出世”与“入世”哲学冲突的一个缩影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功名与理想之间,如何保持内心的独立与清醒,是每一位士人需要面对的问题。这一典故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思想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