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轻诺必寡信出自于哪里】“轻诺必寡信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,常用于告诫人们不要轻易许诺,因为一旦承诺而无法兑现,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。这句话虽然在现代语境中被广泛引用,但其出处却并非所有人都清楚。
一、
“轻诺必寡信”出自《论语·学而》篇,是孔子对弟子子贡所说的一句话。原文为:“子曰:‘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’” 虽然直接提到“轻诺必寡信”的句子并不见于《论语》,但在后世的注释和引申中,这句话常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延伸。它强调的是言行一致的重要性,认为轻易许诺的人往往难以履行承诺,从而失信于人。
此外,“轻诺必寡信”也常见于《老子》《韩非子》等先秦诸子著作中,但这些版本多为后人引述或演变,并非原典中的原文。
二、表格对比
内容 | 出处 | 原文/相关表述 | 含义解释 |
“轻诺必寡信” | 《论语·学而》 | 无直接原文,属后人引申 | 强调不轻易许诺,避免失信 |
《老子》 | 《道德经》 | “轻诺必寡信,多易必多难” | 提醒人不要轻易许诺,否则难以实现 |
《韩非子》 | 《韩非子·五蠹》 | “轻诺者多寡信” | 强调轻率承诺会带来失信后果 |
孔子观点 | 《论语》 | 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” | 倡导少说多做,避免空谈 |
现代用法 | 多种文献及日常语言 | “轻诺必寡信”成为常用成语 | 用于劝诫他人谨慎承诺 |
三、结语
“轻诺必寡信”虽未在《论语》中出现原句,但其思想与孔子“慎言敏行”的理念高度契合。在古代,这句话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要言行一致、重诺守信;在今天,它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诚信,避免因轻率承诺而损害信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