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师说原文及翻译】韩愈的《师说》是唐代文学家、思想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著名议论文,旨在阐述“从师”的重要性,并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轻视师道、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。文章语言精炼,论点鲜明,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。
以下是对《师说》原文及其翻译的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展示,便于理解与查阅。
一、文章总结
《师说》开篇提出“古之学者必有师”,强调了学习必须有老师指导的重要性。接着指出“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”,明确了教师的基本职责。随后,作者指出“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”,说明每个人都有困惑,需要通过请教他人来解决。文章进一步指出“圣人无常师”,并举例孔子向老子请教的事例,说明即使是圣人也需要向他人学习。
韩愈还批评了当时士大夫阶层“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”的错误观念,认为这种观点阻碍了人们求学进步。最后,他呼吁人们要打破传统偏见,树立正确的从师观念,做到“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”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古之学者必有师。 |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。 |
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 | 老师,是用来传授道理、教授学业、解答疑惑的人。 |
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 |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的,谁能没有疑惑呢? |
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 | 如果有了疑惑却不跟老师学习,那么这些疑惑就永远无法解开。 |
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;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 |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,他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,我跟随他学习;出生在我之后的人,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,我也跟随他学习。 |
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际先后哉? |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,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大小呢? |
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 | 因此,无论地位高低,无论年纪大小,道理存在的地方,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。 |
呜呼!师道之不复,可知矣。 | 唉!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,可以知道了。 |
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君子不齿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欤! | 巫医、乐师、工匠这些人,士大夫不屑与他们为伍,现在他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这些人,真是奇怪啊! |
圣人无常师。 |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。 |
孔子师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。 | 孔子曾以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为师。 |
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 | 郯子这些人,他们的贤德不如孔子。 |
孔子曰:“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。” | 孔子说:“三个人一起走,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老师。” |
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。 |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,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。 |
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 | 理解道理有先后,专业技能各有专长,不过如此罢了。 |
三、结语
《师说》不仅是一篇论述从师必要性的文章,更是一种对教育理念的深刻思考。它鼓励人们摆脱世俗偏见,尊重知识、尊重教师,体现了韩愈重视教育、提倡学术自由的精神。在当今社会,这篇文章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,不断追求真理与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