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是】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出自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中记载的“曹刿论战”故事。这句话原本是描述战争中士气的变化规律,后来被广泛用来比喻做事要把握时机、一鼓作气,否则就会逐渐失去动力和优势。
一、原文出处与背景
出处:
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中,曹刿在齐鲁长勺之战中,提出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的观点,说明作战时士气的重要性。
背景:
鲁国与齐国交战,鲁庄公欲出兵迎敌,曹刿劝其不要急于进攻,等到齐军士气衰退后再出击。结果鲁军以少胜多,取得胜利。
二、字面意思解析
词语 | 解释 |
一鼓作气 | 第一次击鼓时,士气高昂,斗志旺盛。 |
再而衰 | 第二次击鼓时,士气开始减弱。 |
三而竭 | 第三次击鼓时,士气完全耗尽,无法继续作战。 |
三、引申含义
这句话不仅用于军事,也常用于日常生活中,强调做事要抓住最佳时机,趁热打铁,一旦错过时机,后续就难以挽回。
常见用法举例:
- 工作或学习中: 要趁着精力充沛的时候完成任务,避免拖延。
- 创业或项目启动: 初期投入要集中力量,形成势头。
- 人际关系: 做决定时要果断,犹豫不决只会错失良机。
四、总结
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是一句富含哲理的成语,强调了时机的重要性和士气的递减规律。无论是战争、事业还是生活中的各种挑战,都应把握好第一波动力,迅速行动,避免因拖延或犹豫而丧失优势。
五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 |
原意 | 战争中士气变化的规律 |
字面解释 | 一鼓作气(初战士气高),再而衰(第二次士气下降),三而竭(第三次士气耗尽) |
引申意义 | 抓住时机,果断行动,避免拖延 |
使用场景 | 工作、学习、创业、决策等 |
核心思想 | 动力随时间递减,必须趁势而为 |
通过理解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,我们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理性地安排节奏,把握关键节点,提高效率与成功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