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孟子戒子翻译及原文】《孟子戒子》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一,出自《孟子·尽心上》,内容主要讲述孟子对儿子的告诫与教诲。文章虽篇幅不长,但语言精炼、寓意深远,体现了孟子重视道德修养、强调修身齐家的思想。
一、原文
> 孟子曰: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,皆有怵惕恻隐之心;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,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,非恶其声而然也。由是观之,无恻隐之心,非人也;无羞恶之心,非人也;无辞让之心,非人也;无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人之有是四端也,犹其有四体也。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,自贼者也;谓其君不能者,贼其君者也。凡有四端于我者,知皆扩而充之矣,若火之始然,泉之始达。苟能充之,足以保四海;苟不充之,不足以事父母。”
二、翻译
孟子说:“每个人都有不忍心看到别人受苦的心。比如现在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,都会产生惊惧和同情的心情;这不是因为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,也不是为了在乡邻朋友中获得美誉,更不是因为讨厌那个孩子哭的声音才这样做的。由此看来,没有同情心的人,就不是真正的人;没有羞耻心的人,就不是真正的人;没有谦让心的人,就不是真正的人;没有是非心的人,就不是真正的人。同情心是仁的开端;羞耻心是义的开端;谦让心是礼的开端;是非心是智的开端。人具备这四种开端,就像人有四肢一样。如果一个人拥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做不到,那就是自己损害自己;如果说他的君主做不到,那就是损害他的君主。凡是具备这四种开端的人,只要知道并加以扩充,就如同火开始燃烧,泉水开始涌出一样。如果能够扩充这些善端,就可以安定天下;如果不能扩充,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。”
三、总结与要点对比
| 内容 | 原文节选 | 翻译解释 |
| 核心思想 | 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” | 每个人都有同情他人、不忍伤害他人的本心 |
| 四端理论 | “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……” | 孟子提出“仁、义、礼、智”四端,是人性善的体现 |
| 人性本善 | “人之有是四端也,犹其有四体也” | 人性中的善端如同身体的四肢一样自然存在 |
| 自我修养 | “凡有四端于我者,知皆扩而充之矣” | 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,需不断扩充善性 |
| 社会责任 | “苟能充之,足以保四海” | 如果能发扬善性,就能治理国家、安定社会 |
四、总结
《孟子戒子》不仅是对子女的教育,更是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探讨。孟子认为,人天生具有仁、义、礼、智的萌芽,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加以培养和扩展。这篇文章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,提醒人们要时刻反省自身,保持内心的善良与正直。通过理解与实践孟子的思想,有助于提升个人品德,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。


